-
Recent Posts
Recent Comments
Categories
Blogroll
Archives
- February 2022
- April 2021
- December 2013
- November 2013
- January 2013
- December 2012
- June 2012
- May 2012
- February 2012
- July 2011
- June 2011
- May 2011
- April 2011
- March 2011
- January 2011
- December 2010
- November 2010
- October 2010
- September 2010
- August 2010
- July 2010
- June 2010
- January 2010
- December 2009
- October 2009
- August 2009
- June 2009
- May 2009
- April 2009
- March 2009
- February 2009
- January 2009
- December 2008
- November 2008
- October 2008
- September 2008
- August 2008
- July 2008
- June 2008
- May 2008
- April 2008
- March 2008
- February 2008
- January 2008
- December 2007
- November 2007
- October 2007
- September 2007
- August 2007
- July 2007
- June 2007
- May 2007
- April 2007
- March 2007
- February 2007
- December 2006
- November 2006
- October 2006
- July 2006
- June 2006
- May 2006
- April 2006
- March 2006
- February 2006
- January 2006
- December 2005
Meta
Amazon
Monthly Archives: June 2011
刻了一个章
几个月前税务局跟我说现在发票不能盖财务章了,必须得去刻一个发票专用章。打听后发现由于绝大部分企业都得去刻,所以指定刻章的地方早就已经忙不过来了,得交材料后两个星期才能取,我就没去凑那个热闹。转眼间距离6月底的 dead line 已经没几天了,于是今天趁着出去办事的机会去公安局准备把章刻了。 出门前打电话给税务局,问了两个问题:1,章在哪里刻。2,需要带什么手续。回答就三个字:不知道!那您知道刻章地方的电话不?对不起,没有登记。真是让我一点脾气都没有。只好给会计打电话,问清楚地方直接过去了。 到了公安局,门口贴着需要的材料,包括税务登记证,营业执照副本和法人身份证的复印件,我只准备了身份证复印件,遂问工作人员这里是否可以复印,答曰:我们这儿没复印机,自己找地方复印去吧。继续没脾气,大热天溜达了15分钟找了个打字社好不容易复印好了。 回到公安局,这次终于可以进门了。填表的时候,我发现桌子上的笔没水儿了,问工作人员有没有别的笔,答案当然是没有。好在边上还有个也是来刻章的小伙子自己带了笔,并且好心的借我填表。另外整个过程中只有我们两个刻章的,一屋子懒懒散散的公务员聊着天,喝着茶,玩儿着手机,他们的工作分配如下: 员工1,给我空表,用时15秒。 员工2,收填好的表和复印件,用时60秒。 员工3,将材料装到一个文件袋里面,用时10秒。 员工4,开一张回单,一联放到文件袋里面,一联给我,用时10秒。 员工5,收我200块钱,用时10秒。 员工6,给我开了一张200块钱的发票,用时60秒。 然后就被告知可以走了,看看回单,上面写着某刻字社的名字,看来这个老板今年发财了。 出门后,感觉自己花了200块钱不但刻了个章,还喂了一圈猪。
新浪“抄袭”谷奥事件全过程回放
不经意间,新浪“抄袭”谷奥文章这件事情已经闹的沸沸扬扬了,不停的有读者到处打听事情的经过。现在网上对于此事的信息确实比较分散,有些细节还没有披露,于是我来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到这个帖子中。标题中的“抄袭”加了引号,是因为这个事情至今没有个定论,这样比较公正。 5月20日上午,谷奥发表了一篇文章 5月20日晚上,新浪科技也发表了报道同一事件的一篇新闻 5月35日,经读者提醒,我们发现新浪的这篇新闻和谷奥的文章有多处类似,经过文章原作者 @musiXboy 仔细对照后确认新浪科技抄袭了谷奥的文章,于是我们在凌晨发表了一条微博: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,为什么我们会说是实习生呢?因为早在09年10月,我们就曾经发现新浪科技全文复制谷奥的某篇文章,并且署名发布。我们抗议后,新浪科技道歉之余作出的解释是“实习生所为”,之后不了了之。 谷奥微博发出后,@新浪科技 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,但是挂着红V,认证原因为“新浪科技”的 @鄭峻 却跳了出来对谷奥进行挖苦。 针对新浪编辑的这种行为,谷奥在微博评论中予以回应,但是 @鄭峻 却开始怀疑谷奥的人品,并报以国骂(请按照自下向上顺序阅读抓图中的留言。) 这里我要特别解释一下“性浪”这个用词,目前部分人抓住谷奥这点不放,说是我们侮辱了新浪公司。但其实这只是大家日常对新浪的一种调侃或者玩笑,就像谷奥从来都把 MountainView 翻译成山寨城一样,好像加州政府也没跳出来说我们侮辱他们伟大的硅谷吧?另外,用 Google , Bing 和 Yahoo 搜索这个称号的话,排名第一的都是 www.sina.com.cn,熟悉 SEO 的读者肯定知道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。最后,至于这个称号从何而来,我想任何一个早些年间上过新浪网的人都应该能猜出来。网龄短的,看看这个链接吧,这已经比当年收敛很多很多了。 和 @鄭峻 继续在微博纠缠显然没有任何意义,我通过朋友要到了新浪科技主编甘利的电话并且拨打,甘利就 @鄭峻 骂人作出了道歉,并表达了新浪对抄袭绝不姑息的态度,希望我们可以拿出证据,并做出了三点承诺(在文章的末尾处)。 于是谷奥文章原作者 @musiXboy 在这里写了一篇举证贴。之所以没有发表在谷奥,是因为我觉得拿出证据后这事儿就真相大白了,没必要让谷奥几万名读者都看到一篇和 Google 无关的莫名其妙的文章。但是事情绝非我想的那么简单。 举证贴贴出来后第二天(6月5日),我短信提醒甘利去看举证贴,甘利回复表示“看过举证贴,但是她有她的道理”,并邀请我“下周当面说清楚”。随后我回复短信表达了“有道理请拿出来给大家看,要求公开解决这个事情,谢绝私下调解”的意思,但是甘利拒绝了我的要求,并且指责谷奥的微博没有把情况客观的说出来,不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处理此事,短信沟通就此终止。——当然,这只是非常简略的总结,详细的短信通讯记录我都保存着,如果甘利主编同意的话,我可以将其一字不差的公布到这里来。 另外6月5日中午,我发现 @鄭峻 … Continue reading
谷奥和新浪两篇文章引起的屎案
PS:我(@musiXboy)没有个人博客,故借 @gokeeper 一方宝地打个滚儿~~ 我做原创网站内容时间不算短了,好歹也算有两位数,这么多年以来我总结出抄袭有这么几个级别: 100%复制,将作者和出处写成自己:见怪不怪 100%复制,不写作者和出处:一笑而过 100%复制,写出处但不加链接:感恩戴德 100%复制,写出处且加链接:今夜做梦也会笑 ???%复制,基于你的文章二次编辑就成了他自己原创:吃了狗屎 这两天发现新浪的某篇文章也让我感觉吃了狗屎一般,堵在嗓子里实在消化不下去,故不吐不快。 谷奥文章:http://www.guao.hk/posts/google-to-acquire-modu-patents-for-4-9-million.html (PDF) 新浪文章:http://tech.sina.com.cn/t/2011-05-20/22455551831.shtml (PDF) BGR原文:http://www.bgr.com/2011/05/19/google-to-acquire-modu-patents-for-4-9-million/ (PDF) CrunchGear原文:http://www.crunchgear.com/2011/05/20/google-spends-4-9-million-on-modu-patent-portfolio/ (PDF) 新浪说的是他们翻译的出处是CrunchGear的文章,而谷奥则是从BGR翻译的文章,尽管CrunchGear也是从BGR看来的消息,但BGR和CrunchGear的文章结构和说法完全不同,可是新浪的文章结构和说法与谷奥却惊人的相似。 1. 谷奥文章发表时间不详,因为我们博客里只有发表日期,没有具体时间,谢天谢地的是本文有一篇留言,来自5月20日12:24,新浪文章发表时间05-20 22:45。如果你相信谷奥该留言发表时间不是我们后改的话,那么咱们先认定不是谷奥抄袭新浪这个大前提。再继续说。 2. 原文只有一段,我翻译 BGR 原文的时候按照大致意思,分成了两段。新浪文章是三段,CrunchGear 虽然是一样的三段,但各段说的东西跟新浪完全不一样。 3. 谷奥第一句话就是复述了一下标题的意思,新浪亦然。 4. 如果大家觉得前面几点比较牵强的话,那么重点来了,请看这句话: BGR原文:“ Modu emerged in 2008 touting a peculiar modular … Continue reading